1/04/2013 03:08:00 上午
0
宗教批判與人文精神-<<偶滴神啊>>



這是個關於:一個販賣神像的無神論者、一群販賣宗教的神使、一班不明真相的群眾與一位神靈的故事。

印度是個宗教的國家,悠長歷史中也受宗教深遠影響,由印度教衍生出的種性制度直接造成印度的社會結構。印度人民的起居生活、大小事務都跟宗教牽上關係,可以說在印度,宗教就是生活。我不熟悉印度,或許真實情況更誇張,這也是讓我詑異之處,於這樣宗教、種性制度限制極大的地方,竟出了一套既詼諧又大膽批判宗教的電影,而且手法相當直接,當頭棒喝地大罵腐朽的宗教制度、組織、神職人員,多次嘲諷宗教信仰的盲目。

其實不單止印度教,電影中批判的就是所有的宗教。片中的神,可以理解為神的總體觀念,既是那長得名字記不下的印度神,也是基督宗教的上帝,也是其他宗教中信仰的「神」。他(就不用衪了)說自己只是創造了人,然後指引人類判斷對錯善惡,這就是作為「神」所做的事。

對,宗教,並不是神創造的,是人類自我構建的,因為人類需要宗教,方便社會構成,方便控制,建立穩定的秩序。種性制度就是最佳的體現,歐洲中世紀盛行的君權神授,還有中國天子的觀念,都是借神/宗教去控制人心,維持體制的行為結果。

尼采說過,最後一個基督徒死在十字架上。後來建立教會的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,遠離了耶穌的真義。此理大概能用於世間所有宗教之上,當信仰淪為宗教之時,它就不是原初的信仰了。
建立教會,裝飾祭殿後,人類離明辨事非、關愛慈佑的神的指示(人道精神/普世價值)卻越來越遠。祭司、神使、教父將宗教信仰專利化,他們才是神的代言人,將解釋聖典的權力收於己身,隨意解讀。結果經典不斷地被歪典或斷章取義,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教義到底是甚麽,但他們不在意,弄得越難明白越好,只要站在神台,唸着不明的咒文,故弄群眾就能掌控他們。

神是全能慈愛的話,為何要接受貢奉,為何要各種代價實現願望。若然有真正至善的神存在的話,他理應不希望有這種收取教徒海量金錢奢華揮霍的教會、神殿才對,為甚麽有金錢要弄個黃金王冠而不去救助祭殿門外的乞丐、病人。相反,若行善行,根本不用以教會名義去做,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做。教會收納貢獻,大量金錢用途不明。結果只是神職人員作為銷售員向你賣出「救贖」的教會認證,你則給予金錢買來。與教義中的道理已經不相干,也不需要相干。腐化的宗教屢見不鮮,也不須特別舉例,隨便看看新聞就有了。

宗教腐化是必定之事,宗教建立後,擁有極端集中的權力及利益,維持其自身龐大體制的組織存在,於最初開始已經凌駕於傳播慈愛的思想。如此扭曲的宗教,都只是名為宗教的大騙局。只有無神論者才接觸到真正的信仰/真理/神/至善。

因為批判、懷疑,才會去想事情的好壞對錯善惡,而不是盲目聽從某「神使」、某「教主」的說法。獨立的批判思維會引領清晰的思考,自己學會分辨正確與錯誤。盲從的話,可能是對,可能是錯,可永遠不知自己錯了,亦不知因何而對。

如片中神所言,他其實只想引導人類分辨對錯。他希望人人都有獨立思維,卻不想他的思想成為信仰甚至變成瘋狂的、盲目的宗教。宗教限制人類自我思維,剝削自由的性質,是跟神背道而馳的。

可是人類是脆弱的,不是所有人都有堅定意志,強烈的自我思維,即使一時清醒,都很容易迷失,崩潰,這也是為何宗教幾乎至人類社會的隨身物,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。例如片中主角後來堅定帶領群眾打破神像,轉過頭來發現神消失了,也有一時的失落,想要將那塊神發動神跡的葉子收藏為聖物紀念,這差點就是另一個替代宗教的誕生了,還須神提醒主角丟棄那塊執念的葉子,證明人的意志仍是薄弱的,渴望尋求依靠(尼采的說法就是奴隸道德)。

如那神使離去之時說,那群像是一時解放了宗教束縛的民眾,還是會找回他,再次信奉宗教的。因為他們根本未真正覺醒,其改變也只是主角帶領的一時假象,而且換角度想,他們信奉的從宗教轉到主角身上而已,依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,而其實人人都是自己的神,人本主義及人文精神才可以解放人類的心靈,不被外物所困。

法庭中有一幕,神跟一個旁聽者說話,神說他是神,旁聽者一笑,說他也是他呢。
對,每人都是自己,自己同時是自己的神。別人或別人的神,甚至即使世上真的有全能之神,都無礙你內心的自我及心性明白、覺醒了的那明淨的神思。時刻保持自覺的話,會有足夠堅強抵抗外物對你的干預,也不會落入宗教的信仰圈套裡吧。如此,有沒有神根本不重要。

不過,的確十分困難,做到的很少,絕大多數的人,都是電影中不明真相的群眾,另外有一些是擺弄神明的牟利者。在這時代,有如主角般,帶領眾人打破傳統思維的思想家如主角的人嗎?不過何必要等待別人點醒自己,你也有能力有才智突破的,不是嗎?

0 意見:

發佈留言